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总书记的这句话讲到了沈雯的心坎里。13年来,她充分依托所在学院的学科优势,引导教育学生走遍东北地区的山川大河,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教育一线中怀抱家国情怀,磨砺淬炼成长,将育人育才使命镌刻在祖国的大地上。
【带领学生“沉下去”,培养践行乡村振兴的时代新人】
沈雯不忘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她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地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挥棒,带领学生扎根东北大地、服务乡村振兴,引导学生厚植乡村情怀、历练干事本领、践行地理人使命。
脱贫攻坚中有我一份“青春力量”。乡村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然而在与学生一次次深入交谈中,沈雯却发现了一个“怪像”:农村的孩子不愿意重回乡村、城里的孩子不屑于走进乡村,学生们更向往从事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热门方向。她陷入沉思:如果专业的人都不愿意做专业的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又将如何实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她常与学生共勉的座右铭。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是吉林省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她连续三年带领学生参与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村庄规划编制志愿行动,深入吉林省10余个贫困村进行调研。她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丈量道路建筑,走到村民家中倾听百姓心声,与乡镇政府和驻村书记沟通发展现状,帮助村民建设电商网点,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形成30余万字村庄规划书和百余张专业规划图纸,相关成果被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吉林省委授予“优秀成果奖”。
东北振兴中有我一段“坚实脚步”。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她育人工作的一条主线,将对基层的责任、对人民的情感深深植根于地理学子心中。在她担任团委书记期间,通过理论宣讲-典型示范-实践体验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参与乡村振兴。她组建乡村振兴宣讲团,选取脱贫攻坚话青年使命、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战略演变等主题,深入党团支部进行宣讲;带领学生追随总书记足迹,前往四平梨树考察黑土保护情况,学习免耕种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梨树模式”;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送环保教育课堂进乡村、举办城乡规划设计大赛。她带领的地理科学学院团委也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一批批地理学子在学思践悟中补足精神之钙,将专业与国家建设、未来理想交融在一起,实现价值观的认同,走向乡村振兴的一线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吉林省百优大学生王佩玉,本可以选择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热门研究方向,但她却投身于土地利用方向。她在毕业赠言里对辅导员说:“在学校的日子,您教会了我们‘扎根土地做研究’的本领,未来一定不负所望,坚定前行!”
【引导学生“钻进去”,培养服务科技创新的地理学者】
地理学的精髓在于发现,地理学的关键在于野外考察,地理学的科学研究必须依靠大量的野外实践。然而,蜜罐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面对沼泽丛林、险滩沟壑多有为难情绪,地理学者的科研精神和专业能力应该如何培养成为沈雯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学生“并肩作战”,培育新时代科学精神。地理学野外考察需要不畏艰险的勇气、健康的体魄和科学的方法。沈雯是一名城市里长大,文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入职伊始,作为全国高校地理学基地联合实习主办单位,她带领来自全国高校的100余名学生在东北三省开展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从敦化盆地到本溪溶洞,从兴城海岸到长白山巅,全程21天、2000公里,她突破体力极限、挑战心理极限,承担全队成员的饮食起居与后勤保障工作,用脚步丈量每一处山丘沟壑、平原台地。在她担任辅导员的日子里,陪伴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成为工作常态,让她从一个地理学的“门外汉”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智囊姐姐”。也正是她的以身示范,鼓励带动着她的学生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她深知,带给学生们的精神感召能激发科研兴趣,然而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专业指导与支撑。她调研学生科研需求,与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咨询求教,积极探索为本科生配备导师的机制,形成了3万字的调研报告。学院在她所带的2010级学生中率先实施了本科生班导师制,为每个班级配备老中青三位专任教师,为学生的学业发展、科研需求等提供指导。此模式并在全校进行推广。她所带的2010级学生现如今已经完成博士学业,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地理学科研工作。
“我给的就是你想要的”,助力尖端人才脱颖而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动力、学风环境密切相关。沈雯非常重视学风建设和助学平台建设,她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开展“写给毕业时的我”一封信活动设定发展目标,记录动态变化,每学期给学生反馈问题、提出成长建议,激发学生内驱力和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她带领学生开展“学情分析会”,分析班级学习情况,包括学习风气、方法、态度和学业成绩等,设定班级目标和学业“精进”计划;形成个人学业分析报告,瞄准问题、分析原因、交流经验。她为学生搭建分阶段立体式的助学平台,一年级设立学术午餐会,二年级开展“对话﹒科研大讲堂”,三年级组织参与专业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四年的熏陶与培养,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国家级专业竞赛的舞台,近三年共有49名学生荣获省级以上专业科研竞赛奖励,并获得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等优异成绩。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冯滢瑛参加中科院保研面试时发信息给沈老师:“我曾深入沙漠地区采样,参加祁连站、玉龙站科考工作,经历了异常艰险的野外环境和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死考验,但我从没考虑过退缩。现在,我已经决定接受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邀请,继续研究西部沙漠治理,希望老师给我信心,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决定!”
【号召学生“走出去”,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人民教师】
发挥师范优势,培植“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情怀。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保障不充分等教育难题,她经常与师范专业学生一起探讨城乡教育的差距、乡村教育现状等热点话题,对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进行深入剖析,并积极践行。她带领学生组建农村教育实践团和蒙你所爱支教团,利用寒暑假深入贫困村户进行乡村教育现状调研、开展支教助学活动,走过30多个贫困村,走进近百所乡村学校,与教师、家长和留守学生面对面交流,调研乡村教育的城镇化趋势,探究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为留守儿童送关爱。沈雯和农村教育实践团队分别荣获长春市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团队荣誉称号。沈雯充分利用学校“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U-G-S”)教师教育模式,主动申请担任带队教师,带领实习团队到东北基础教育薄弱的贫困地区中学顶岗实习。2个月的时间里,白天承担各科授课、班级管理等任务,夜晚集中备课、检查学生宿舍,周末开设综合素养提升班,五加二、白加黑,她与学生们一起摸爬滚打在基础教育一线,全面了解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在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中体会以德为先、以仁为范、以知为难、以爱为念的铮铮誓言,坚定从教信念,夯实“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职业理想。公费师范生陈美丽,本可以分配到天津滨海新区重点高中,但她却选择到乡镇中学一线从事基础教育,她说:“选择是痛苦的,也是坚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无怨无悔!
舍小家为大家,托举毕业生“临飞起航”。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生就业的节奏,春季的就业黄金期也因为疫情显得格外冷清,学生的焦虑情绪在线上线下蔓延。沈雯的爱人是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大年初一返乡过年的途中接到工作任务,第一时间携妻带子返回长春前往抗疫一线坚守阵地。沈雯独自带着4岁的孩子开启了居家战“疫”的日子。微信、电话和“妈妈”的呼唤总是同时出现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一手抱着沉睡的孩子一手核对学生的健康报表成为每日常态,满地的玩具零食和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文档伴随着她居家战“疫”的175天。为了助力学生线上求职,她总是在孩子熟睡的深夜爬起来重温辅导员骨干培训、TTT、EET、GCDF、吉林省创业教育(高端班)培训等课程内容,结合多年参与就业市场走访的一手资料和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经验,广泛搜集整理用人单位线上招聘计划流程等,面向毕业年级学生设计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开展“云指导”,召开“路在何方”就业择业指导会,开展“云帮扶”,开设一对一线上简历制作、面试技能指导,开展“云谈心”,对留校学生、湖北籍学生和其他产生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与引导。因疫情学生无法返校,很多毕业生的电脑、证件等材料滞留在宿舍,沈雯就一间间寝室走、一件件资料找、一个个学生视频联络,一件件爱心快递邮寄。她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爱与责任,一通通电话,一次次谈心,一页页批注,隔空不隔爱,她为学生们温情护航。疫情下的就业季,沈雯所带的毕业生收获满满,支援贫困山区的特岗教师、前往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到基层锻炼服务的选调生,96%的就业率是一份最好的答卷。
从事学生工作13年,她始终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使命与责任,引导学生将个人选择调整到与国家需要、人民期盼相一致的“频道”上,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站在更高的思想起点上,拥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图片:郝婧妍 审核:宋飏 网络编辑:郝婧妍